这几天朋友圈全部被《你的名字》刷屏了,之前真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部剧,然而仿佛一下子就出现在了朋友圈。好奇之下还是买电影票去看了。
刚入影院,有朋友发微信,确实就没有认真看,待我认真看时,怎么觉得这剧情那么的熟悉。慢慢的就发现,哦,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牡丹亭》么?女主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满意,于是一梦认识了男主,相识、相爱,最后为爱复生...当然,文学性完全没有可对比性,《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等台词,读之,口齿生香。而《你的名字》中,我真没有记住任何经典台词。
不同之处在于,这个交换了彼此身体,进入了彼此的现实生活,后是因彗星毁村而死。而《牡丹亭》仅仅是梦中邂逅,是因思恋成疾而亡...
而说到彗星,又会觉得满满的套路,日本动画片中,主角的母亲,基本上都是早逝;而在灾难片中,主角都是奔走救世,而民众和当权者都不会相信灾难的降临。
而且这不同于以前看的日本动画电影,总觉得日本动画电影都很温情,而这部剧中
忍不住还是看了先行版。。
感觉和预期的不太一样,故事讲的很完整,没有以前用品那种带点晦涩的文学气息。结局也开始走圆满的模式,少了当年那种会留在观众心中久久不能释怀的痛心。
有很多秒5的既视感。多次列车相关的镜头,男主赶去见身外远方的女主,两人在同一个城市擦身而过等等场景,还有同样的三段式叙述。
陨石下坠导致村子消失这个事件,给我的感觉就是太普通了。星之声和云之彼端这两部想展现的是完全架空的科学幻想,我觉得这才是新海诚想风格。
总结一下
人的客观永远带着主观。
就比如,我坐在电影院里,从电影的第一声响起,从第一眼在大荧幕上看到新海诚的画面时就已经要激动地泪目了,然后基本全程都在激动不已,但我克制住了。可以说我从小就深受日本动漫文化和一些看的杂七杂八的中国和日本文学作品的影响,审美是绝对的东方审美,同时有着对探索时间空间的迷恋,加之对新海诚的了解,大学又学了一点日语,对这次的声优也格外期待。所以《你的名字》绝对是我喜欢的那类故事,我没看之前光看海报就知道了。简直不要太对我的胃口。
我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暴露出暗色调的情绪,始终觉得这是戳破羞耻心的事情。虽然不清楚如何形成这种想法,但已经成为这种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个人去电影院哭会很麻烦的,你身边的人当然在看电影,但偶尔画面明亮起来映到你脸上的泪痕,或者擦拭脸庞的动作引起了邻座的注意,偶发性不含恶意的目光都会让我不好意思。
这本身不算严重的困扰,只不过会让人顾忌于去影院欣赏过于深入的那类影片——深入到自己都没有察觉,却已经遽然拒绝被陌生人感知到的那部分情绪。我历来喜欢看爆米花大片,说白了只是去大屏幕下愉悦地消费一场已然不算奢侈的小型意淫,但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付出一些不必要的自我沉浸,我会更希望那只发生在唯有我一人的场合。
所以电影院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为了更有效率地让众人共同享受到更优越的影音享受,大家要放弃一部分自我空间,与此生此世大概只相逢一次的陌生人坐在相邻的位置,互相装作没有注意到对方的脸——当然好看的电影的确会让人忘记身边的存在。
更优越的影音享受让观者更容易沉浸在电影勾勒出的世界里
《你的名字。》盛宴级剧情片 关于新海诚和岩井俊二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ujiacm.cn/dy/id-1396.html